Blood testing

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的研究在過去三年出現了大量發表,但科學進步尚未為已經生病的人帶來緩解,據估計美國成年人中約有5%受影響,但由於正確診斷病人的困難,很難精確量化。

研究人員對突破持樂觀態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啟動多項專注於潛在療法的臨床試驗,幾項近期研究也指出可能幫助醫生準確診斷——希望治療——長新冠症候群患者的生物標記。

「在研究這種疾病的短暫歷史中,這可能是我們最有希望的時刻。」賓夕法尼亞大學佩爾曼醫學院微生物學助理教授Christoph Thaiss在最近一項關於長新冠症候群的研究中表示。

尋找生物標記

長新冠症候群目前主要以其症狀來定義,包括腦霧、疲勞、頭痛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沒有單一檢測可以診斷它——儘管最近的研究指向各種潛在的檢測方法,從全身掃描到眼部檢查。

9月一項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被廣泛看好,這是終於有血液檢測可以確認長新冠症候群。研究人員分析了近300人的血液樣本,其中一些人患有長新冠症候群,一些人從未感染新冠病毒,一些人感染後完全康復。長新冠症候群患者往往血液內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低,他們的血液也常顯示病毒殘留在體內——或者其他以前感染的病毒在體內休眠後重新激活。

耶魯大學醫學院感染和免疫中心主任Akiko Iwasaki是共同作者之一,她表示不太可能有唯一的生物標記用於長新冠症候群,因為這種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很不相同。但當機器學習模型訓練識別所有這些潛在信號的組合時,它能夠用96%的準確率區分長新冠症候群患者的血液與沒有這種情況的人的血液。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下周就會有生物標記,」Iwasaki說,「但我認為我們正在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Thaiss的最近一項在《Cell》發表的研究發現長新冠症候群患者血液中的另一個潛在生物標記是血清中神經遞質血清素的低水平,血清素主要在腸道製造,參與許多體內功能。他們使用糞便樣本發現一些長新冠症候群患者腸道中有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材料,這與其他研究結果吻合。然後他們假設並使用小鼠證明,這種固執的病毒材料可以引發體內過度發炎反應,進而阻礙腸道產生血清素。不足的血清素似乎導致長新冠症候群神經系統症狀。

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讓我們更接近理解長新冠症候群患者體內發生了什麼」,長新冠症候群患者領導研究合作組織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for Long COVID的Hannah Davis表示。

低皮質醇或血清素水平可能是評估長新冠症候群患者的有用「信號」,但至少目前它們不能單獨作為診斷標準,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COVID康復診所醫學總監Adupa Rao醫生表示。其一,關於潛在長新冠症候群生物標記的研究規模都相對較小,需要在更大規模的患者群體中重複。此外,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皮質醇或血清素水平下降,包括非新冠病毒感染。

生物標記是否導致治療?

然而,賓夕法尼亞大學微生物學助理教授Maayan Levy認為血清素可能是長新冠症候群治療的目標。在小鼠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她的小組正在設計臨床試驗測試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廣泛處方用於提升腦內血清素水平的抗抑鬱藥,如氟西汀(Prozac)和艾西他普蘭(Lexapro)——是否對長新冠症候群有效。她還計劃測試色氨酸的補充是否有利,色氨酸是人體用於合成血清素的胺基酸。

但是Davis持懷疑態度。SSRI已經廣泛使用,她說,「如果SSRI有效,我們應該知道了。」與長新冠症候群類似程度高,以至於許多長期患者符合其診斷標準的慢性疲勞綜合徵(ME/CFS)研究人員曾警告過,色氨酸補充可能對患者有害。「不需要重複研究已有成果,」Davis表示,指出ME/CFS治療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為長新冠症候群研究提供線索。

她認為研究管線中其他更有前途的可能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理論上可以消滅體內殘餘的新冠病毒或重新激活的病毒);與免疫系統交互作用的藥物;以及防止血栓形成的藥物。

Rao表示他不確定目前研究的任何藥物是否會成為萬靈丹,但他對這個領域的進步感到鼓舞。「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確定原因,從而提供更全面治療選項,而不僅僅治療症狀,」Rao說。

在Davis看來,測試治療可能同時實現兩個目標:「了解哪些藥物能幫助患者,」她說,「也將幫助我們了解在患者體內真正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