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on chalkboard with light bulb notes inside

當我們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我們常常會召集一群人進行腦力激盪。我們希望能盡快獲得最好的想法。我很喜歡看到這種情況發生——除了一個小小的問題。團隊腦力激盪通常會失敗。

在腦力激盪會議中,許多好主意都會失去——而很少會獲得。大量證據顯示,當我們一起產生想法時,我們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智慧。腦力激盪小組的表現遠遠不如其潛力,如果我們各自工作,我們可以產生更多更好的想法。正如幽默作家戴夫·巴里所說:「如果你必須用一個詞來說明人類種族為什麼沒有實現並永遠不會實現其完整潛力,那個詞就是『會議』。」但問題不在於會議本身——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進行會議。

你可能在參加過的腦力激盪會議中看到,人們會因為自尊心的威脅(「我不想看起來很笨」)、噪音(「我們不能同時說話。」)和一致性壓力(「我們都跟著老闆的意思走吧!」)而咬牙忍住。再見多元思想,你好集體思維這些挑戰對缺乏權力或地位的人來說會更嚴重:團隊中唯一的女性少數族裔,或者被一群鬍子男包圍的內向型。

為了發掘團隊潛在的力量,我們不應該進行腦力激盪,而應該轉向一種稱為「腦力寫作」的過程。最初的步驟是個人獨立工作。你首先要求每個人單獨產生想法。然後將它們匿名地共享給團隊。為了保留獨立判斷,每個成員都會單獨評估它們。只有在此基礎上,團隊才會團結起來選擇和完善最有前景的選項。通過先單獨開發和評估想法,然後再共同選擇和完善它們,團隊可以發掘和推進在其他情況下可能不會引起注意的可能性。

例如,Dow Chemical邀請人們參加一場創新競賽,以節約能源和減少廢物。他們邀請任何成本不超過20萬美元且可能在一年內收回成本的提案——並投資於最有前景的提案。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他們投資於575個每年平均為公司節省1.1億美元的提案。

另一個腦力寫作的成功例子發生在2010年,當時智利有33名礦工被困在地下。時間緊迫,救援團隊沒有進行長時間的腦力激盪會議。他們建立了一個全球性的腦力寫作系統來 crowdsource獨立的想法。一位企業家提出了一種小型塑料電話,這最終成為與礦工進行唯一的通信方式。而最終成功救出礦工的專門鑽機,是一位24歲的工程師提出的。

組織行為學家安妮塔·伍利和她的同事通過研究,幫助解釋了這種方法的工作原理。他們發現,集體智慧的關鍵在於平衡的參與。在腦力激盪會議中,參與很容易偏向於最大的自尊心、最響亮的聲音和最有權力的人。腦力寫作過程可以確保所有想法都被提出,所有聲音都被納入對話。目標不是成為房間裡最聰明的人——而是使房間變得更聰明。

集體智慧始於個人創造力。但它不止於此。個人在單獨工作時可以產生更多更新穎的想法量和種類。這意味著他們產生的好主意比團隊更多,但壞主意也比團隊更多。需要集體判斷來從中找到線索,並將最佳想法付諸實施。

摘自《隱藏潛力》一書,作者亞當·格蘭特,出版社為Viking,屬於企鵝隨身書出版集團旗下企鵝隨身書出版社。版權所有©2023亞當·格蘭特。